percussion . voice Heidi Law sound . energy
Press Coverage
Article Link:
《羅鎧欣 聲畫字中尋自我》 文:雷安琪 圖:郭正珊
(原載於星島日報 (10/12/2013) 副刊「文化廊」)
自去年參與小型音樂會《怎麼了》的演出,體驗過文字、音樂,多種媒介結合的可能之後,愛好閱讀、寫作,加上近期對生活產生不同反思的羅鎧欣,幾乎是立刻生起由自己主辦一場音樂會,將多種自己喜愛的媒體結合的構思。「單一媒體,可能已不夠滿足我們的需要。試想想,回家後立刻開電視,然後開電腦邊播放音樂,邊瀏覽面書,同時忙著以手機傳送訊息⋯⋯同時接收多種資訊,早已是現代人的生活模式。」
五年前考獲獎學金前往美國供讀音樂系碩士的羅鎧欣,很享受這段專心一意做喜愛音樂的時間,三年前回港後,她開始感到工作和生活很難平衡。像很多年輕人生一樣,她為了自己喜愛的音樂事業打拼,把握每個難得工作機會,同時又要完成很多由別人而來的期望,「一開始不覺得有問題,但近年醒覺,生活每天都在趕,卻好像欠缺了可以為自己選擇的空間。」於是,一完成《怎麼了》的演出,她就開始構思、籌備,終於鐵定在今年Boxing Day開始舉行的兩場音樂會,將理念化成一個結合音樂、文字、影像的全新體驗,送自己以及觀眾一個喘息、心靈治療的空間,把自己當作禮物,還給自己。
鍾愛馬林巴琴
這個名為《More than a Concert:把自己還給自己》的多媒體音樂會,歌曲的選取、樂器的運用特意擺脫固有框架,既有古典、現代或流行樂曲,如愛爾蘭、加拿大創作歌手Damien Rice和Feist等另類流行作品,還有當代阿根廷作曲家Osvaldo Golijov的曲目等,另外,演奏的樂器亦極為跨界別,除了有羅鎧欣拿手的敲擊樂之外,更有大提琴、鍵盤、結他等不同的樂器和樂手一同以獨特的編曲演奏,配合文字及多媒體影像元素,可謂新鮮感十足。「每個人的iPod或電話中的歌曲,不可能只有一種風格的音樂。我覺得,將不同類型的音樂結合演奏,以文字、想法貫穿其中,形成一種獨特完整的體驗,可能更貼近大眾平時聽音樂的習慣。」
雖然音樂會形式、內容多樣,豐富得目不暇給,但這個真正屬於自己的首個音樂會,她直言從沒忘記敲擊樂的獨特位置。羅鎧欣表示香港雖然不乏敲擊樂表演節目,但性質多數屬合家歡或當代類別的表演,就如她最擅長的馬林巴琴以及表演中會使用到的顫音琴,大部分人對它們的認識不深。「對於敲擊樂,大家可能只是停留於熱鬧、嘈吵的印象。」事實上,作為最古老、每個民族幾乎都有的敲擊樂,其實具有極大的變化及可塑性。羅鎧欣除了希望觀眾在其音樂會中獲得一點喘息空間,更帶有一點私心,想將敲擊樂推廣至年輕的一群,特別是她最鍾愛的馬林巴琴,「馬林巴琴雖然是近代才出現的樂器,但它獨特、原始、溫暖的聲音其實很吸引人,但願有更多人能認識它。」